本报德州8月14日电面临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渴望,如何引导党政机关干部主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山东省德州市委、市政府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干部轮岗分流制度,探索出一条具有启示意义的新路。
所谓“干部轮岗”,是指现职的党政群机关干部分批、按一定比例、在一段时间内分流到国有、集体企业或农村,去挂职、创办农业示范基地、领办个体私营经济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德州的这一做法始于武城、庆云两县,当时从两县中走出机关办企业的干部各达一千多人。1998年7月,呼应市委的“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经济工作思路,经调研和总结经验,德州市制定了《关于党政群机关干部职工轮岗分流的试行意见》和《实施意见》,要求市县乡党政群机关干部普遍实行轮岗工作制。两份《意见》确定:每年市级机关干部轮岗面为20%,县级30%,乡镇级50%;专业经济部门、农口部门可适当提高比例,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干部也应参加轮岗;轮岗时间原则上为一至三年,一般一年一轮换。
之所以断然作出将机关干部大批量轮岗分流到经济一线的决定,是因为德州的班子对本地区党政机关干部面临任务和现存状况之间的背离有切肤之痛。德州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强烈要求尽快追上发达地区,经过数年摸索,全市终于确立了上上下下高度认同的“借鉴温州等地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经济发展路数。但是,人才奇缺,干部缺乏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机关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全市530万人口平均每34人负担一名吃“皇粮”的人员。实施干部轮岗分流,一可以将一大批学历高、知识面广、视野宽的机关干部输送到急需人才的经济主战场,二可以在市场经济的风雨中培养锻炼干部,三可以减轻财政压力。
为打消轮岗干部的顾虑,德州在出台轮岗分流方案时,同时制定了“三不变”、“三同等”、“三优先”的优惠政策:轮岗期间,轮岗干部的身份、职务、编制不变;工龄工资、福利待遇、机构改革中竞争上岗,与在岗人员同等对待;在轮岗中贡献突出的人员,在评定职称、晋级、晋职方面予以优先。
为鼓励干部参与轮岗分流,又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纳税外的收入归个人;创办实体、领办基地等的,按所签协议兑现报酬;所在部门可以为轮岗人员提供必要支持。为体现政策的公平、公正,明确要求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除政法、纪检部门外,其他机关一律参加;除市县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正职外,其他领导干部分批参加,原则上每批要占到单位领导的1/4。
前有政策引导,后有政策保障,轮岗分流干部们纷纷走出办公室、走向社会。自1998年7月全面推行后,全市已有两批党政群干部进入轮岗分流的行列,首批轮岗分流人员15859人,占到在编干部的35%,第二批14491人,占在岗干部的34%。据到今年7月底的不完全统计,轮岗分流人员已创办民营企业609个、个体工商户2409家,其中投资50万元以上和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分别达到221个和113个,共吸收1.99万人就业;租用土地6.2万亩,兴办农业示范服务基地729处,直接吸纳5800多农民参与经营;领办与机关脱勾的实体2317处;总投入9.23亿元(其中引进资金2.17亿元),实现工商利税2.5亿元。
两年来,在市场经济海洋里闯荡,一大批党政干部创立了事业、丰富了人生、增长了才干,相当一批干部以自己的事迹和变化,印证了德州市委、市政府最近关于轮岗分流“带动了民营经济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干部观念转变”、“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的总结言之不虚。临邑县农机局副局长刘光平1998年4月参加轮岗后,筹资260万元买断了濒临倒闭的县碳素厂,不到一年,不但让这个厂起死回生,而且让160名职工重新就业。去年,他自愿继续轮岗,两年时间厂子销售收入达到2400万元,给国家上缴税金就达146万元。庆云县62名轮岗干部带头进入县里全力支持的小商品城搞个体经营,不但自己腰包鼓起来了,还带出了一大片个体户。临邑临南镇党委副书记杨成群,1998年5月轮岗后率领39名机关干部创办了临南蔬菜大市场,先后集资400多万元,建立起信息销售网络,完善了市场服务功能,很快这里的蔬菜远销俄罗斯、哈尔滨、内蒙古等地,周边1万多户农民的蔬菜种植被带活,每年光是镇财政就能从这个市场收取100多万元。
1/3以上的干部被轮岗后,留在家里的干部们工作量加大,责任心反而更强了;轮岗干部们亲身体验了“下面”到“上面”办事之难,回机关后,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第一期轮岗的15859名干部中,有4498人主动要求参加第二期轮岗,一部分人因为在经济一线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明确表示不打算再回机关了。